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23:54:48  浏览:838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推进增值税制度完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保证改革实施到位,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下同)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以下简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进项税额应当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二、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含1月1日,下同)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再采取退税方式,其2008年12月31日以前(含12月31日,下同)发生的待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期末余额,应于2009年1月份一次性转入 “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四、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一)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五、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一)至(三)项所列情形的,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本通知所称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六、纳税人发生细则第四条规定固定资产视同销售行为,对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无法确定销售额的,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七、自2009年1月1日起,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具体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发文明确。

  八、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4]15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4]16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财税[2004]22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4]14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7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6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地区2007年固定资产抵扣(退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7]1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2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内蒙古东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94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10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8年东北 中部和蒙东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41号)同时废止。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地震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地震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

发改能源[2008]1500号


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为做好地震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保障灾区电力供应,促进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经商有关单位,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等地电网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恢复电力供应是确保抗震救灾和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在满足抗震救灾紧急用电的基础上,抓紧做好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的电网运行方式。
二、受灾地区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组织全面调查分析电力设施受损和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兼顾临时供电与长远发展,科学评估电力需求。结合灾区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制定详细的电力抢修、临时安置点供电和恢复重建方案。
三、对尚未恢复供电的受灾地区,电网企业要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尽快恢复灾区供电;电网无法供电的地区,要采用小型燃油发电等方式临时供电。地方人民政府要会同电网公司抓紧制定活动板房、帐篷的供电技术要求和供电设施建设规范。电网企业要根据受灾地政府的居民安置计划,做好临时和过渡安置点供电工作,临时和过渡安置点供电要保证供电安全。
四、要客观分析电网设施和受损情况,具备恢复条件的,要抓紧实施抢修,恢复正常的供电方式;对尚能运行的设备,要进行安全评估,制定修复方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对严重损毁的电力设施,仍存在用电负荷的,要尽快实施原地重建,原地不具备条件的,要抓紧选址重建;用电负荷基本丧失的,要结合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重建计划。
五、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要按6月2日四川地震灾后电力抢修和重建工作会议精神,原则上由现供电企业承担。现供电企业无力承担的,经当地政府同意,可由国家电网公司承担。要打破体制和地域限制,充分发挥国家电网和地方电力企业的作用,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当地供电企业要为对口支援提供方便条件。
六、国家电网公司在做好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应以省公司为单位,对地方或民营电网企业经营的重灾县(市、区)实施对口支援。
七、对口支援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建立专门工作组,与受援县(市、区)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协作机制,形成通畅的对接渠道,要尽快调集施工力量、资金和物资等。所需资金暂由国家电网公司垫付,以后将由有关部门统一研究解决办法。
八、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核准和审批的电力项目,有关部门应按照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的原则,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依法予以办理。
九、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要会同有关单位,根据受灾地区地震烈度的重新划分,统一确定电网恢复重建的设计标准,对重要线路和变电站可适当提高抗震标准。电力设计单位要积极协助受灾省份开展灾情调查、制定抢修和重建规划以及电网工程项目的设计、评估等工作。
十、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单位成立地震灾区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恢复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具体负责电网抢修和恢复重建的相关事宜,审核方案并提供技术指导。
请按上述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卫生部监督司关于白酒中甜蜜素检验方法的复函

卫生部监督司


卫生部监督司关于白酒中甜蜜素检验方法的复函

卫监督食便函[2004]36号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

你单位《关于白酒中含有微量甜蜜素成份及有关问题的紧急报告》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GB/T5009.97-2003)的适用范围不包括白酒。

二00四年五月十一日


抄送: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